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思维与创新能力。6月26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379教室举办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杏林思享”第一期师生学术沙龙。此次沙龙由研究生辅导员李虹曼主持,学院院长董玉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陶春丽主任、叶静老师以及全体研究生参与。

活动伊始,董玉节致辞强调了学术交流对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意义,表达了对青年学子学术追求与创新能力的殷切期望,并提出在学术研讨中应致力选题求深、研讨求实、互动求活和氛围求浓的明确要求,鼓励师生以交流分享深化理论认知、碰撞思想火花、激发创新思维。
在主旨交流环节,杨琴同学以《科技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互构理路》为题,剖析科技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刘盼同学围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科学继承》,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对经典理论的传承与创新;王现伟同学则从理论传承、实践创新及全球意义维度,作《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新形态:理论传承·实践创新·全球意义》的分享,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视角。
主题研讨环节,师生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结合学术前沿与实践案例,探讨理论深化方向与现实应用路径,现场交流热烈,观点多元。活动末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陶春丽主任和叶静老师充分肯定了大家的研究价值,并从论文选题、论证逻辑以及改稿投稿等方面为同学们逐一答疑解惑,为后续科研指明方向。
此次学术沙龙的举办,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搭建了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通过思想碰撞与深度研讨,助力师生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学习,也为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注入新活力,推动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文/李虹曼、刘子怡 图/王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