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守护绿色、厚植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感悟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扎实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赓续红色精神、践行绿色发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杏林”实践团赴泾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师生走进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追溯革命初心,深入黄田古民居调研生态环境治理,探访宣纸文化园体验非遗魅力,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以专业所学回应时代命题,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思政课教师聂多伟(中共党员):今年暑期“三下乡”来到安徽泾县,这里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革命老区,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地和激战地。三天行程里,我们参观了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中国宣纸文化园,走近黄田古民居深入调研美好乡村建设,沿着廉洁文化旅游线路感受革命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将这些素材、故事和精神融入课堂教学,用好用活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优势。今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温革命先烈的斗争史、发展史,缅怀革命先烈为国为民的深厚情怀,学习他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和英勇气概,激励新时代青年铭记历史、珍惜现在、面向未来,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团结奋斗、挺鹰担当。

2024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樊梦媛(中共党员):在为期三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行走的思政课——赓续红色,守护绿色,厚植特色”中,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学习等多元形式,我在理论认知与实践能力上都收获颇丰。在新四军旧址,通过历史文物与场景复原,直观感受革命先辈坚守信念的不屈奋斗,实现历史认知从理论到具象的深化。在黄田村开展生态环境治理调研时,团队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认识到乡村振兴中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在宣纸文化园与泾县中医院,传统工艺的匠心传承与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实践,展现出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此次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新时代青年应主动肩负起传承红色基因、推进生态建设、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

2024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陈紫馨(中共党员):暑期“三下乡”的三天行程,如同一幅画卷,在泾县铺展开红色传承、绿色守护与文化传承的成长脉络。漫步新四军军部旧址,古朴建筑诉说峥嵘岁月,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精神直击心灵;踏入泾县中医院,中医药与现代医疗交融,望闻问切间藏着“医道为民”的温度。黄田村“两污一黑”调研中,村民对清水的期盼、跨校交流的思辨,让我触摸到乡村生态振兴的迫切性与破题路径。宣纸文化园里,108道工序的繁复精妙,更照见传统文化传承的厚重,每一次晒料、抄纸,都是先辈智慧的回响。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在生态课题里体悟担当,在非遗技艺间触摸历史,这些体验层层递进,让我深知:新时代青年既要以先辈之志为帆,传承精神、守护文化;更要以实干之行破题,为乡村生态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2024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王玉洁(中共党员):三天的泾县之行,让我深刻感受到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新四军军部旧址,叶挺、项英等革命先烈的事迹令我震撼,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在泾县中医院的座谈交流,我体会到中医专家们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奉献精神。在黄田村关于“两污一黑”治理情况的调研,我同村民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交流,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宣纸文化园,千年宣纸制作工艺的精湛技艺令我叹服。这次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党员,我们既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又要立足专业,服务社会,在基层锻炼中促进自我成长,实现人生价值。

2024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王现伟(中共党员):在新四军军部旧址中,叶挺将军与项英将军不畏条件艰苦,将满腔热血奉献给革命事业。在事迹展览中,我注意到,项英将军仅与自己失散多年的一双儿女重逢了几天就又回到皖南军部继续进行革命事业,不久便在皖南事变中光荣牺牲。这种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大无畏精神,实在是令我记忆深刻。在黄田村调研时,黄田村的山涧溪水、青葱山脉、淳朴村民让我深受感动,深刻体味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含金量。保护好生态环境,让黄田村的自然风景,淳朴民风能够代代相传,让绿水青山成为村民们勤劳致富的金山银山。在宣纸文化馆,我了解了宣纸的制作过程与纸张特性,那龙飞凤舞的泼墨书法与色彩绚丽、技艺高超的绘画佳作让我驻足停留,宣纸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2024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王啸林(共青团员):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让我在红色传承、绿色守护与文化赓续中得到成长和锻炼。前往新四军旧址,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让我深刻领悟红色精神的时代内涵,更明晰青年一代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在黄田村开展生态水体治理调研时,村民对改善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让我切实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意义,更让我真切感受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与重要性。这段实践经历,成为指引我前行的明灯。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既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更要立足专业所学,以实干践行初心,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2024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宋云云(共青团员):此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深入基层、了解社会的宝贵机会,更是一次将所学理论融入实践、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的淬炼之旅。通过参观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泾县中医院、中国宣纸文化园以及到黄田村进行水体治理状况调研,从“红色”到“特色”再到“绿色”,在“三下乡”这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在黄田村开展问卷调查。大家顶着烈日,走村串户,村民们淳朴热情,积极配合,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可以感受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朴素内涵。也让我深知: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切实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

2024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钦家齐:暑期泾县“三下乡”之行,是一次理论与实践交融的深刻教育。在新四军军部旧址,泛黄的文件、锈迹的枪械诉说着“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让我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以热血浇灌理想的赤诚。在黄田村,我实地感受到黄田村对“两污一黑”治理带来的成效,深刻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宣纸文化园里,匠人抄纸时的专注、晒纸时的精准,让我读懂“守正创新”的分量——千年纸韵在现代工艺加持下焕发新生,恰如传统文化在时代浪潮中的传承之道。泾县中医院内,“治未病”理念与现代诊疗技术结合,既守护着百姓健康,更彰显了中医药这一民族瑰宝的当代价值。此行让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书斋里的教条,而是扎根大地的真理。作为马院学子,唯有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把民生关切放在心头,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感悟理论的力量,才能让青春在服务人民的征程中真正闪光。(聂多伟、樊梦媛、陈紫馨、王玉洁、王现伟、王啸林、宋云云、钦家齐/文 黄学武/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