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帮助大学生从伟大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8月2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研讨会”,学院领导班子及全体教学委员会成员参加会议,会议由学院执行院长郭跃主持。


会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李新军作题为《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历史纵深中的苦难与辉煌》的辅导报告。李新军从清代之前的中日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和历史的回声四个方面展开,结合了最新时事政治、真实史料案例及学生热点问题回应,为新学期“开学第一课”提供了鲜活范本。
研讨环节,各教研室主任就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各门课程做出深入思考和探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周娟指出:伟大抗战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要明确为什么融入、融入什么、怎么融入及达到什么样效果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关注和正确处理三组关系:一是融入内容要注意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二是融入过程要关注长期性和短期性关系;三是融入方法要注意处理一般性和新颖性关系。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主任黄金满指出:要注重融入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首先要坚持正确史观,准确把握抗日战争的历史主流和本质,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歪曲、否定抗战历史的错误言论;其次契合学生特点,运用其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育,增强代入感和共鸣;最后强调知行合一,引导学生要将学习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主任陶春丽认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思想”等课程章节内容的讲授中都能够很好地融入抗战精神,比如在讲解统一战线时,充分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在讲解武装斗争时,充分体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等。
“研究生课程”教研室主任解莉从三个方面提出融入建议:第一,融入的效果要落地到价值认同和能力培养上,让学生从“知”到“信”再到“行”;第二,内涵阐释上要挖掘理论深度,不能局限在教学案例的堆积;第三,结合当前国内国际形势,促进研究生的个人发展和国家需求之间的有机结合。
“医学伦理学”教研室主任严家凤就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医学伦理学》课程提出自己的思考。她指出,目前在“医学科研伦理”“公共卫生服务”等教学板块做了一些史料融入和结合的工作,后期还要发挥教研室力量,通过集体备课进行深入的探索。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副主任许明华认为,对新时代大学生,要引导他们准确把握历史大势,增强应对风险挑战的意识,结合时事热点进行讨论和融入,让学生参与进来,以真正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
“国家安全教育公共基础课”教研室主任李兴兴指出:将安徽地方党史融入课堂,深挖本地独有的教育资源,讲好抗战故事。比如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坚强领导、党在安徽武装斗争取得的历史经验等。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让抗战历史从书本中走出来,真正被年轻一代理解认同。
会上,教学委员会还就思政课提升行动调查问卷以及其他开学初教学工作展开讨论。(项银霞/文图 黄学武/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