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赋予劳动教育以新的内涵与使命。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尚书》中就有“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古训,“耕读传家”是将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典范。传统劳动教育观念是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尊重劳动放在“四个尊重”之首,突出了劳动教育的基础作用。开展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劳动技能的培养,更是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价值观培育。从人的全面发展高度看,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和育美的功能。以劳立德,即通过劳动形成认同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道德品质;以劳增智,即通过劳动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激发创新创造的灵感;以劳强体,即通过劳动达到增强体质、磨砺意志、锻炼身心的效果;以劳育美,即在劳动中创造美,塑造美的体型、创造美的事物、收获美的感受。“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体系。我们要坚持“五育并举”,发挥好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学校劳动教育取得一定成效。2015年,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小学劳动教育得到有序开展;大学生借力实践教育平台、实习实训基地等落实劳动教育。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的劳动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还存在把劳动教育窄化为“体力劳动教育”、简化为“技能教育”、淡化为“可有可无的教育”等现象,致使一些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离劳动越来越远。尽快补齐劳动教育这块短板,将劳育有效融入到课程体系、学科研究、社会实践中,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校开设劳动课程。一是准确理解劳动的政治属性、教育属性、实践属性,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围绕劳动教育体系的关键点,把目标树起来,课时定下来,内容选出来,评价硬起来。大中小学各阶段要把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通过开设劳育课程、编写劳育教学大纲、开展劳育社会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的价值观。二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通过日常家务、手工制作、非遗传承、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强劳动教育,提升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三是突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点。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将劳动教育融入到高科技、互联网、智能化手段中,鼓励学生开展创造性劳动,使劳动意识和行为与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四是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及各项管理制度,把学生的家务能力、基本劳动素养等纳入学校综合考评机制,探索建立考评结果全方位使用的激励机制。
家庭强化协同配合。一是发挥家庭和家长在劳动教育中的示范引导作用。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学生“第一任老师”,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身教重于言传”,家长要以身作则,作好劳动的表率,避免孩子滋生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二是走出劳动教育的误区。家长要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教育理念中走出来,从重知识教育、轻劳动教育,重智能教育、轻体力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让孩子在日常劳动中体会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培养其勤劳向上的品格和素养。三是做好家庭与家校的协同。积极配合地方教育部门或学校制定的《家务劳动指南》等要求,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其自理能力和劳动技能。四是做好对孩子家庭劳动教育的督导、评价和激励,促进知行合一、道德养成。
社会构建良好环境。一是健全完善尊重劳动的体制机制。遵循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促进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形成。二是加强对劳育的研究。目前我国尚未设置劳动教育学科,也缺乏专门的劳动教育人才,更没有成体系的劳动教育理论,对此要组织力量加大研究力度。同时,推进教育法修订,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列入法律法规。三是统筹社会资源搭建劳动教育平台。结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状况和文化积淀等,统筹开展校内外劳动实践,建设劳动教育试验区,适当组织学生深入田野、山林、工厂乃至科技园区,让劳动教育的路子越走越宽。四是加强舆论引导。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干出来的”“实干才能梦想成真”等价值理念,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社会风尚和良好环境。(严家凤 作者单位: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中医药大学基地)
来源:安徽日报3月17日
链接:http://ah.wenming.cn/llwzx/202003/t20200317_54783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