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学院组织2020级学生代表赴学校思政课实践教研基地——安徽名人馆、渡江战役纪念馆开展实践教学。全校各专业共计34名同学在黄绪凯老师和李舟老师的带领下参与实践。

上午9时许,一行人到达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安徽名人馆广场。进入广场,大家首先在广场上进行了合影留念。紧接着,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一行人先是来到了名人馆馆内进行了参观学习。该馆共分为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文化繁荣的先人——隋唐至宋元时期、学派林立时的先进——清、变革中探索的先导——晚清至民国、烽火中前行的先锋——民国至新中国、变革中探索的先导——新中国以后等八大展厅。讲解老师首先为我们讲解了一楼大厅前正对着的28位安徽名人浮雕。他们有的正襟危坐,有的侧卧恣意,有的儒雅风范,有的指点江山,形态各异,却又栩栩如生。听着讲解老师的娓娓道来,解释着每个名人背后的故事,作为听众的我们,不免感叹:江淮大地,钟灵毓秀、人才辈出!

其中让同学们印象深刻的应当属“六尺巷”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叫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信后,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最后这里成了六尺巷。而今,人们在今安徽桐城旧址的基础上,按照比例重修了“六尺巷”,以达规劝世人、邻里和睦的目的。其实,不只是邻里之间,身处学校社会上,我们都应以一颗包容宽厚之心与他人相处,这对我们当代青年其个人修养的提高、品性的历练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简单的休整后,一行人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对面的渡江战役纪念馆。听讲解老师介绍,该馆主体是一个船形,分船头及船尾两部分,行人从船头进、船尾出,其倾斜角度为49度,主要是为了纪念1949年渡江战役的胜利。其心思之细腻,构思之精巧,思想之创新不免让大家惊奇。从“船”头进入,进入一楼,讲解老师先是为我们介绍了渡江战役前夕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及军事上的形势;步入第二展厅,紧接着是战前的物资准备;第三即是战士突破江防,万船齐发,前线告捷,乘胜追击。一楼参观结束,穿过一条小道,大家在讲解员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负一楼。映入眼帘的是一面渡江战役烈士名录墙。渡江战役期间,有25000余名解放军战士参加战斗,最后只有8800余人有名有姓的被记录下来。那么多的无名英雄,值得我们用最崇高的敬意去缅怀追思。
身处和平年代,我们也应有一种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不断改革创新,不断锐意进取,抓好自身建设。我们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基础知识,而且要努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图/张昕睿 审核/董玉节)